从纷飞战火中走来的桃李人生 ——记江苏师范大学离校老教师、老战士隋光

文章作者:  发布时间: 2019-06-11  

近几日的《人民日报》被折叠整齐,躺在碎花桌布铺盖的小方桌上,压在颇有重量的放大镜下面,曝露在侵窗而入的阳光里。这是今年97岁的隋光老先生每天的固定读物。报纸一旁散着几张彩色照片,是2016年4月隋先生与妻子同往上海时拍下的。近百岁的老人见证着华夏斗转星移,曾经炮火轰鸣渺渺不知前路,如今黄浦江水滔滔碧波,两岸高楼鳞次栉比,盛世繁华尽收眼底。

作为淮海战役的亲历者,在烽火岁月,隋先生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、抗美援朝战争和中印自卫反击战,为民族独立、领土完整作出了杰出的贡献;作为一名人民教师,在和平时期,他坚守三尺讲台,传递真理力量,育得桃李芬芳。

一、烽火岁月的战斗英雄

如今的徐州,已然是淮海经济圈中心城市,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政策的有力支持都成了这座城市发展前进的动力。隋老先生见到了当下的好光景。

然而,七十一年前遍地战壕,战火纷飞的徐州,隋老先生也见过。那场规模罕见的大决战爆发的时候,隋先生才26岁,刚加入中国共产党一年。后人将那场大决战称为淮海战役。

1948年9月,正在学校捧书研习的隋先生接到“上战场”的通知,随即奔赴一线,以第九纵队指导员的职位身份,带领战友冲锋陷阵。在泰安换好军装步行三天三夜抵达徐州,还没等歇息,第一次战斗就打响了。隋先生的一位好友倒在枪林弹雨中,倒在隋先生眼前。

后来的战争岁月中,隋先生随队前后与敌方交火冲锋二十余次,有那么两次,子弹以高速穿过寒冷天气里硬邦邦的棉裤,棉絮跳脱出来,染着伤口殷红的血,瞬间开成红色的花朵。没有停留,不作休息,站起来继续向着敌方前进,即使已经步履颠簸。在当时,部队里每个人都清楚:“轻伤不下火线,重伤不哭叫”是部队不成文的规定。

后来,离休后的隋老先生常受邀为青年人讲述那段注定不平凡的岁月,他向青年人诉说当时的紧迫局势、战略决策或者是艰苦生活,唯独对当时流血伤亡的情景只字不提,他说,青年人只需要记得那是一场军民同心、共赴解放的正义之战,在生活中珍惜当下,勇往直前就够了,那些残忍和苦痛的过往就永远留在他们亲历者记忆中就好。

二、和平时期的模范教师

战争的硝烟与新中国成立这天的礼炮的烟雾一起消逝于天际,清风拂过,祖国大地上更多的鲜花绽放,改革开放的春风给全国人民带来更美好的生活,那些战火中的泣泪血歌、生离死别都被赋予了时代的意义。

和平如约而至,隋先生褪去一身戎装,转身投入到教育一线。从南京兄弟干部学校讲课到西藏八年期间苦学藏语、尼泊尔语、印度语担任教研室主任,再到最后在师范大学稳定下来,三尺讲台总是最能够让隋先生安心的地方。

七十年代的师大刚在苏北小城扎根不久,百废俱兴。仅占地三百亩的校区塞着七个系和两个技术教研室。隋先生政治教学经验丰富,于是很快就进入了状态,一头扎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学工作。“那个时候这门课都是大教室,一次课一百多名学生,几乎每个系的同学我都教过。”讲起这些过往,隋先生神采奕奕,仿佛时光倒流,回到了四十多年前某个午后的课堂。

后来担任马克思列宁主义教研室副主任一职之后,隋先生就更是忙碌不已了。“在其位,谋其事”的道理常在他心头,于是,他在教学之余致力于学校整改工作,助力学校屡创教学佳绩。

80年代初,已是耳顺之年的隋先生为了给后辈空出发展机会,主动离开了半生耕耘的教师岗位。而他曾经的学生也都各自有了事业,很多选择了留在师大,像他们的老师一样,为母校奉献自己的智慧与青春。

离休后的隋先生和妻子居住在几十平米大的小公寓里,陈设简单,没有多大开销。两人闲不住,开始寻找和联系贫困大学生,把自己的退休收入投入到对贫困大学生的学业资助中。他们还常常收到了受助学生的来信,每次信件一到,隋先生就赶忙拿起放大镜像孩子般一字一字读信,隋师母也挨在旁边看着,满脸都是暖融融的笑意。

三、崭新时代的耄耋“学者”

隋先生离休后,学习的步伐依然没有停止,而是与时代共进步。

过去身体硬朗的时候,在下午两点半到五点的社区老年阅览室,准能找到正在读书的隋老先生。随着岁月的流逝,隋老的身体不再能支撑他外出久坐,但他却也没因此“偷懒”,而是将看书地点移至家中,依然保持着每天四个多钟头的读书时间。在隋先生的认识里,有关国家和党的大事是一生都要时刻关注的。于是,《人民日报》、《环球时报》、《炎黄子孙》顺理成章成为了隋老先生每天的必读。

正巧电视技术的好时代也随着隋先生的离休而到来,隋先生也趁着空余时间赶了一把潮流。87版《红楼梦》成了隋先生80年代的挚爱,时间再往后推移,《亮剑》横空出世,隋先生一集一集地品味,每个角色和情节他都能细说良久,他说,在里面仿佛看到了当年战场上的自己。

隋先生家墙上相连挂着三幅书画。位于画两侧的书法作品是已逝的江苏省画院副院长武中奇所作,笔劲苍遒写着陈毅司令的一首小诗:“大雪压青松,青松挺且直。要知松高洁,待到雪化时。”仿佛是隋光先生一生的写照:犹如青松,一生正直挺拔,一身翠色,屹立山巅。(作者:江苏师范大学 影视与传媒学院本科生 邢冲、庞理云)




关闭当前页面